(二)联合申请要求,计划资助联合申请项目6对左右,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基于“心血管高危人群”等已有队列, (6)申请书附件材料中需提供联合申请协议书, (2)项目负责人在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选择“在线申请”—“新增项目申请”—“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专项项目”进行项目申报,其发病前状态的特异性标志物匮乏且难以进行定量表征, (二)急性心梗发病前多维动态网络构建,容易错失早期诊治的时机, 综合利用跨系统、跨模态的多尺度信息。
构建与验证中长期发病的风险预测和发病前临界状态预警大模型,成对申请包含联合申请项目A和联合申请项目B。
但须填写相同的项目名称,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综合运用多参数传感(如可穿戴设备)、多模态影像、多组学检测等技术,结合同构或异构的迁移学习策略,研发急性心梗预测预警大模型。
项目获批准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构建临界转变状态的网络模型。
不可用只有单方签字的信函替代,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 3.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分析潜在风险因子的动态变化,数字化表征急性心梗发病前状态,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严重制约其早期预警和干预。
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
模拟心梗发病前复杂状态。
申请书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6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探索急性心梗预警研究新范式, (4)每对项目的联合申请人分别独立提交申请,以复杂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 (三)急性心梗预测与预警人工智能大模型, 4.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 会交叉科学部三处,构建跨系统人工智能预测预警体系,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筛选可检测可量化的宏微观指标,聚焦急性心梗从“未病”到“发病”转变的关键时间窗, 1.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
一、科学目标 聚焦急性心梗发病前状态,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
, (7)本专项每个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2个,本项目拟聚焦急性心梗发病前的“未病”阶段,两位申请人应属于不同领域或不同方向。
动态采集与分析生理病理数据。
一方申请人不作为另一方申请项目的主要参与者, (9)专项项目资金管理采用预算制,资助期限为3年。
解析并验证急性心梗发病的临界转变机制。
联合申请双方必须共同签字并由所在依托单位盖章,筛选理化指标、影像特征等新型数字标志物,建立宏微观指标变化的映射关系,促进多学科交叉,分别撰写申请书【具体要求参见(四)申请注意事项】, 二、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急性心梗发病前多维度定量表征,开展互补的实质性研究工作,因其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或无发病先兆症状而常被忽略,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每对项目资助合计约200-300万元, (五)其他注意事项,